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众考古 > 中心概况 > 活动报道

活动报道

我院和北大考古成功举办2012考古夏令营

  2012年7月14日-23日,我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举办了“2012北京大学第五届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四川线)”。北大以徐天进教授、雷兴山教授为首,以北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领队老师团队。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则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来自21省74所中学的138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了为期10天的考古之旅,饱尝了四川文物考古的饕餮大餐。虽然这一路可谓是风雨兼程,但学生们仍然满腔热忱的完成了预订线路的活动。
  7月14日,夏令营在协作单位——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学术厅举行了隆重的开营仪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赵辉院长,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朱小南副局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院长、周科华副院长,广汉市常委王居中等出席了开营仪式。赵院长、高院长、雷雨研究员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江章华副所长都作了精彩的演讲,深入浅出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朱小南副局长在开营仪式上讲话
 
开幕式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赵辉院长和我院高大伦院长向夏令营营员代表授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同学们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铸造作坊。三星堆造型奇特、充满神秘的青铜造像,精美、大气的玉器,罕见的金杖、金面具,激发了同学们对古蜀文化的好奇。而最让同学们激动和印象深刻的,是在四川省考古院的广汉市西高镇新药铺遗址工地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和钻探的实习,第一次与考古的零距离接触,听老师们讲地层、叠压打破关系,分清遗迹的早晚关系;第一次拿起手铲,学习怎么刮土、画线;第一次自己拨开尘封的泥土,看到陶片露出来。虽然天公不作美,时不时有雨点落下,但也浇不灭同学们如火的热情。    
 
第一次和考古亲密接触
  回到成都,同学们先后参观了金沙博物馆、永陵博物馆、武侯祠、四川省博物院。在金沙博物馆,同学们热烈的探讨三星堆和金沙的关系,评论三星堆和金沙在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关系。喜欢三国的同学,来到武侯祠,对诸葛亮、刘、关、张的故事是如数家珍,武侯祠的精彩名联,让大家更懂三国文化。四川省博物院精美的文物讲述出四川灿烂的历史,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四川悠久的文化。
 
夏令营在我院广汉市西高镇新药铺遗址工地考古发掘实习合影
  在去宜宾途中,同学们顺道参观了乐山大佛,面对参观大佛的人山人海,引发了同学们对文物保护的探讨,在文物的“普世价值”和国家属性之间,在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培养上,同学们有乐观、有悲观,各抒己见,讨论了一路,并在随后的几天中,时时关注、讨论文物保护的问题。
  达到宜宾,夏令营的协作单位宜宾博物院鉴于连日大雨,出于安全考虑,调整了行程。安排同学们参观了李庄古镇,林梁故居和槽坊头酿酒作坊遗址。李庄古镇,是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的住地,周边有板栗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营造学社(即林梁故居),是当时中国的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同学们认真领悟前辈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书斋、执着学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和努力,为日后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        
 
参观李庄古镇——禹王宫
  在四川省考古院发掘的槽坊头酿酒作坊遗址,同学们了解了明代晚期白酒酿造作坊的结构,参观了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
 
参观宜宾喜捷槽坊头遗址路上
  7月22日,从宜宾到成都的归途中,同学们兴致高昂的参观了恐龙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是不同于之前参观的文物博物馆、遗址博物馆,这是一个自然博物馆,里面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却是地球演化的一段重要历史。
  下午,大家经历了9天的奔波,也只是略作休息,当晚7:30,在万达索菲特酒店,举行了闭营仪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及部分在成都工作的北大校友,以及考古夏令营的总负责人徐天进教授,总领队雷兴山教授以及夏令营的全体领队老师和同学参加闭营仪式。学生代表、领队老师代表发言,高院长致辞,徐教授做了总结讲话。
 
我院高大伦院长在闭营仪式上致辞
  闭营仪式结束后,是同学们期盼已久并为之准备已久的联欢晚会。同学们载歌载舞,自编自演,唱歌、跳舞、相声、杂记、小品、朗诵,历史、考古、夏令营都在其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笑语连连。在老师们连夜赶制的夏令营记录片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纷纷在营旗上签名,恋恋不舍的结束了联欢晚会。
 
夏令营联欢晚会
  7月23日,徐教授、雷教授和高院长与营员们进行了亲切座谈,同学们谈感想、问问题,为考古发展、夏令营举办等建言献策,反映了这几天同学们对考古、文物、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逐渐了解和深入思考。三位学者答疑解惑,循循善诱,使同学们更了解对考古的现状,也坚定了部分同学们投身考古的志向,加深了同学们对四川考古的认识。同学们对四川考古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四川考古的发展和成就表示由衷的敬佩。而更重要的,是给所有同学播下了“大哉考古”的种子,不管日后的专业与职业,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考古、理解考古、宣传考古、发展考古。
 
夏令营座谈会同学在提问










                                                            

拟稿:万娇                                                审核: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