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三星堆论坛在德阳市成功举办
2025年9月27日-28日,首届三星堆论坛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四川省文物局、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广汉市委共同主办,我院与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三星堆博物馆)、中共广汉市委宣传部承办。在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与研究、文明交流互鉴、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展开了热烈、深入地交流讨论。
▲ 主论坛现场
在主论坛上,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海德堡大学资深教授Lother Ledderose(雷德侯)、北京大学教授与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Rima Hooja(莉玛·胡贾)站在国际交流、文明演进和遗产管理等视野就三星堆遗址的文化特征、聚落结构、金杖等代表性器物的源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重申了三星堆遗址在中华文明和全球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 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孙华先生在主论坛做主旨发言
“文明解码”分论坛聚焦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取得的新进展,13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与文物保护新成果。
▲ “文明解码”分论坛现场(姚金帮 摄)
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入手,指出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曾长期并存。二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显著的文化承袭与发展脉络。
四川师范大学龚伟副教授从古文字角度系统分析“”与“蜀”的字形、字义、字音,指出“蜀”所从“
”形属声部,表示商周时中原人对古蜀族的他称音译,而“虫”部形则是古蜀族为“南方夷”的身份指示。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对古蜀文明与中原商代青铜文化进行系统比较,重点对比青铜器年代、分布范围、种类功能、数量、铭文、工艺、遗产价值及艺术风格等维度,旨在厘清两者特征,为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提供新思路与学术参考。
山东大学邓聪教授指出,三星堆遗址K1:81、97玉璋是三星堆遗址早期“镇国之宝”,两侧可见锯切割整形痕迹。金沙遗址2001CQJC:199牙璋与之年代相近或稍晚。二者均显示与二里头文化玉器存在明确传承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副研究员分享了近年来二里头遗址都城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通过主干道路及墙垣划将聚落分为多个功能区,形成严谨的“多网格式”布局。宫殿区居于中心,外围设有祭祀区、贵族居葬区与作坊区,呈现分层规划、居葬合一及强烈向心性。此格局体现了王权的至高地位与成熟的行政控制能力,标志着二里头遗址已进入王朝国家阶段,并对后世商代都城产生深远影响。
四川大学黎海超教授认为三星堆遗址并非“孤岛文明”,而是一个四向开放的“资源枢纽”,融合中原青铜技术、长江铜器、南亚海贝与中亚金器工艺,形成独特文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原料、技术源于中原,海贝来自海洋,金器工艺具中亚特征。三星堆凭借区位优势,在商文化收缩期迅速崛起,形成以资源交换为基础的跨区域网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乔钢副研究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燕家院子地点2024-2025年度考古发掘收获,确认燕家院子东南侧与月亮湾城墙之间的台地为人工堆筑而成,形成于商代。土台表面发现一座大型建筑基址,面积逾200平方米。建筑基槽内填充大量经火烧呈直立状态的“板状器”,或代表一种新型砌墙工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马燕如指出三星堆遗址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三星堆遗址的金器都是金银合金,来源可能是较为稳定的沙金矿,并通过灰吹法进行提炼。金面具不仅是用于人头像,还用于面具。三星堆金质文物制作工艺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领先于同时期(约3000-5000年前)华夏其他地域文明的贵金属工艺水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百舸馆员系统介绍了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星堆彩绘青铜器使用天然朱砂、无定形碳作为原料,彩绘技法包括涂、描、绘、填等多种方式,采用分层髹漆方式饰彩。以髹漆技术为文化纽带,揭示了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的紧密关联。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副研究员聚焦三星堆祭祀坑内出土红玉髓的类型与制作工艺研究,并对红玉髓化学组成开展大范围调查工作。他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红玉髓存在不同的制作传统和文化背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燕山造山带,部分来自包括蒙古高原在内的中亚造山带。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娟英助理馆员系统探讨了三星堆遗址出土小平底罐制作技术、功能特征与生产组织。三星堆遗址的高温厚壁小平底罐与低温薄壁小平底罐连续共存,至三星堆文化晚期(商代晚期),尽管仍使用当地黏土,但对原料处理方式发生变化,小平底罐的标准化程度亦明显提升。上述变化揭示了小平底罐在生产技术上发生的转变,暗示小平底罐生产可能从家庭生产模式逐渐转变由贵族或政府直接干预的集中作坊或官方作坊。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马永超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真武宫地点植硅体、稻米稳定同位素结果的综合分析,指出在距今3600-3450年前后,古蜀先民经历了由稻种植模式(可能为旱稻)向以驯化水稻为核心的湿地稻作农业体系,确立了以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形态,这一转变或为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崛起提供了生业动力。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蒋璐蔓副研究馆员分享了三星堆遗址象牙保护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该团队在掌握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保存现状、病害及劣化机理的基础上,研发了现场保护技术、脱水加固技术,使出土象牙能在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 论坛现场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遗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首届三星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上述成果的分享与讨论交流的平台。三星堆论坛产出的真知灼见和重要建议将是下一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和研究的重要参考,必将推动三星堆遗址走向全球、走向未来。
来源: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
核稿:冉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