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在资阳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5-26日,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植物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资阳市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四川省考古学会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阳市博物馆(资阳濛溪河遗址管理所)承办,资阳融媒体中心、乐至县文管所、雁江区文管所协办。

▲ 开幕式现场
一、开幕式盛况与领导专家致辞
10月2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资阳市博雅弥盛酒店举行,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罗运兵,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靳桂云,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资阳市委书记袁泉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8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开幕式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主持。
开幕式以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宣传片《微光》开场,随后相关领导、专家发表讲话。
▲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宣传片《微光》
资阳市委书记袁泉对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是世界级重大发现,资阳将全力支持考古发掘工作,对标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推进资阳濛溪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携手打造世界级文化标识和国际文旅地标“金名片”。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充分肯定了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工作的重要价值,明确省文物局将持续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遗址群考古工作,以开放姿态汇聚顶尖学术力量,坚持课题导向开展多学科合作,强化资源统筹保障,推动成果转化与价值阐释,为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考古力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红亮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同位素分析、古DNA、蛋白组学、微痕与残留物分析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动植物考古研究进入以分子尺度研究为特征的“第三次科学革命”阶段,该领域已形成高水平人才集群和开放合作的学术传统,在理论创新与技术融合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肯定了四川省文物考古事业快速发展为植物考古奠定的坚实基础,特别提及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在揭示人群迁徙、农业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成果已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她还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植物考古在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和成果发表上的显著进展,提出未来将继续探索契合中国考古与文化传统的植物考古工作思路,并向大会主办方表达感谢,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致辞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研究馆员表示,四川资阳作为“资阳人”故乡和濛溪河遗址所在地,为大会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展示了古人类与动植物协同演化的鲜活图景,同时肯定了资阳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的远见与投入。他指出过去一年,中国动物考古稳步发展,在完成上百项遗存鉴定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大考古”理念与科技手段,推动了生业与环境、文化与技术等多领域研究的深化。面对新时代使命,罗运兵主任呼吁动植物考古应致力于凝练重大课题,为阐释中华文明特质、应对全球生态挑战贡献独特的“考古智慧”。

▲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研究馆员致辞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近年来我国动植物考古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近26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到年代学与动植物考古联合实验室相继建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方法持续创新,研究成果丰硕。
二、主旨报告与核心学术成果
开幕式后,8位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作主旨报告,集中呈现了动植物考古领域的前沿成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郑喆轩,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年代学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吴小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分别以《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成果汇报》《资阳濛溪河遗址碳十四年代报告》《资阳濛溪河遗址植物考古成果汇报》为题,介绍了资阳濛溪河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阐释了该遗址的重大价值意义:填补旧石器时代关键时空及文化空白,确认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改写动植物利用历史,为东亚现代人起源和发展研究取得系统性突破。科技分析方面,报告详细披露了濛溪河遗址的14C测年结果与植物考古工作成果。遗址整体年代不晚于4.9万年,上限可超5.5万年。目前已鉴定出蔷薇科、胡桃科、壳斗科等37科53属植物,累计拍摄植物种子/果实超景深照片8600余张,完成样本1670份,录入数据约2万条。这些成果为探讨6万年左右人类发展历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系统的植物学资料。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郑云飞以《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历程》为题,系统梳理了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考古发现脉络与学术研究演进,清晰呈现了该区域稻作文明从起源、发展到成熟的完整历程。
兰州大学马敏敏教授以《青藏高原东缘的史前粟作农业南向传播与影响》为题作报告,针对粟作农业广泛传播对史前社会演化及人群遗传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阐释,并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早期粟黍沿青藏高原东缘南向传播路径与扩散机制的最新学术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李志鹏以《早商时期中原地区的畜牧业》为题作报告,其研究以偃师商城等早商都城及同期聚落出土的动物遗存为核心分析对象,结合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技术手段与研究成果,综合探讨了早商时期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水平、经营模式,及其对当时社会生业经济、手工业生产、礼仪制度与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古解剖学、驯化研究与兽医史研究所讲席教授、所长,慕尼黑州立古解剖学收藏馆馆长Joris Peters,以“Refining the picture of sheep domestication and their early spread across Eurasia(绵羊驯化及其早期跨欧亚传播的源流图景)”为题进行学术分享。该研究聚焦家养绵羊的起源与早期传播,深入探讨了其在西亚最早被驯化的考古证据及传入中国的最新研究发现,明确揭示:家羊起源于西亚地区,逾万年前已完成驯化;约5300年前,羊群随阿凡纳谢沃文化的扩散首次进入东亚大陆。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的报告《中国古代家鹅遗骸的蛋白质组学鉴定》,则创新性地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首次建立了鸿雁与灰雁的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物种鉴别标准,同时明确了二者特异性氨基酸位点的区分方法,从分子层面首次证实中国早期家养鹅的祖先是灰雁(俗称“欧洲鹅”),为家禽驯化史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学术突破。
三、分会场研讨与多元学术交流
本次大会设置三个分会场,安排93个口头报告和33个海报展示,为动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考古、古DNA研究、残留物分析等方向学者搭建了充分交流的平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阳濛溪河遗址动植物发现与研究、学科理论技术方法、区域新发现、西南山地动植物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 分会场一
西南山地专题研究聚焦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史前农业传播与人类适应机制,学者们通过木炭、植物遗存、动物考古等多维证据链,明确证实甘青地区粟黍旱作系统向川西高原、藏彝走廊的扩散路径,以及低海拔稻作技术向成都平原的传播脉络;同时创新证实青藏高原东缘新石器时代存在粟 - 稻混作农业模式,并首次构建川西北地区黍、粟农业转型模型与高原定居强度演变序列,为阐释“东亚农业高地化”进程及巴蜀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供了坚实实证。
家养动物驯化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重构历史图景:基于古DNA追踪技术,揭示家养双峰驼自商晚期以来在中国的遗传连续性并推演其扩散路径;整合稳定同位素与几何形态学分析,阐明仰韶文化时期家猪的管理策略;系统梳理全球家猫驯化脉络,厘清中国家猫驯化的区域特殊性;构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家畜驯化的时空框架;创新提出家鹅遗存的多维鉴定体系;而作物施肥相关的实验考古工作,则为古代小麦、粟黍等作物的施肥行为重建与先民食谱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和科学参考。此外,动植物考古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与应用亦取得突破,包括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技术在动物种属鉴定中的推广、植物印痕标准化研究、孢粉形态学在环境考古学中的深度应用,以及古蛋白分析技术为动植物遗存研究开辟的新视野等。
同时,与会专家学者多综合运用骨骼形态分析、大植物遗存鉴定、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古DNA测序、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有机残留物检测等多元技术手段,以各考古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为核心研究对象,分享了不同区域古代先民生计方式与资源利用策略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研究地域覆盖中原、海岱、成都平原、藏彝走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核心区域,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清代,为深入揭示古代先民的饮食结构与生计模式、精准复原其生存环境、系统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等关键问题,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基础资料。

▲ 分会场二

▲ 分会场三
四、闭幕式总结与未来展望
10月26日上午的闭幕式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以“饮食与人类体质的进化、驯化与文化交流”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他指出,人类演化进程中火的使用、生业模式从狩猎向广谱采集过渡、作物驯化推动农业起源,均与现代人形成密切相关,标志着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向主动改造生态系统的关键跃升,而农业革命直接催化了社会复杂化,农作物驯化成果通过跨区域交流形成文化互动网络。报告以列维・施特劳斯名言“食物有助于思考、有助于交流”收尾,引发广泛共鸣。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万娇总结植物考古部分时表示,30余场相关发言和18份海报展现了植物考古在研究年代范围、方法技术、研究内容和深度上的全面拓展,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凸显了植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志鹏对动物考古部分进行总结。他以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新旧并进、龙虫并雕” 高度概括本次大会动物考古报告的研究内容、学术视野与方法技术,指出此次大会的动物考古研究覆盖从旧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乃至抗战时期的丰富遗址,包含多元区域个案与不同物种类别。围绕各类研究材料,学者们综合运用常规动物考古、古DNA研究、蛋白质组学与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同位素分析、微痕分析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手段;同时,研究视野的拓展、不同子领域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均呈现多元化与创新性态势。学者们以动物遗存为核心切入点,深入探讨家养动物驯化与传播、生业经济形态、手工业考古、社会组织结构、仪式活动内涵、文化信仰体系与族属认同等关键议题 —— 研究既不乏着眼宏大视野、聚焦核心学术问题的宏观探索,亦多见立足细微遗存、追求精准解析的微观深耕。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范式频繁呈现,学者们通过协同攻关,着力揭示动物遗存背后深层次的人类行为模式、生存适应策略与人地互动关系,充分展现了动物考古学的蓬勃发展活力,让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作学术总结,高度评价参会人员专业素养和大会紧凑高效的节奏,认为会议聚焦前沿、充分交流,有效推动了学科间融合发展。
会议最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三星村遗址管理中心主任周雪祥代表下一届研讨会承办单位发言,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期待携手探索前沿议题,推动动植物考古学创新突破与纵深发展。
本次会议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等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多元视角碰撞学术思想,以前沿成果赋能学科发展。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促进动植物考古研究的交流合作,助力该领域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了力量。
图文来源:院科技考古中心
视频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资阳市博物馆
撰稿:张璐、马晓仪、蕾莎、万娇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