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年轻学者在国内外学术活动中日趋活跃
我院在“科研兴院”方针的指导下,自2000年以来引进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共计 21人 。通过压担子、给机会和促成才等一系列措施,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成为院内的业务骨干,有的已经在全省、全国崭露头角。
我院在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上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院领导秉承在工作上大胆重用年轻人,在方法上客观指导年轻人,在考核上公正评价年轻人的思想,使院内一大批的年轻人在业务和研究能力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我院年轻人在经过初期的考核和培训后,即可在领队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考古工地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近三年来,由院内年轻人(40岁以下)负责发掘的考古工地达10万平方米以上,负责整理编写的大型考古、古建报告8部,取得考古领队资格的4人。
我院还积极派遣年轻人参加各种汇报工作,尤其是到北京与国内最顶级的专家进行交流。同时,我院无条件支持年轻人参加国内外的多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年轻人能够有机会登上最高等级的国际学术论坛,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最及时的交流,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使研究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能够掌握话语权的本行业专家。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年来,我院共派出36人次(40岁以下)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派出23人次赴美国、日本、埃及、台湾等地的知名高校进行交流。
通过以上措施,我院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可在全国名列前茅。如全国第一本最年轻的学者编制的考古报告(金国林 29岁),全国第一本最年轻的学者编制的石窟寺调查报告(王婷 26岁),全国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刘志岩 27岁),全国最年轻的博物馆陈列大纲总撰稿人(万娇 27岁),全国登上国际学术论坛的年轻人数最多的单位(共计19人次),全国最年轻的一年内主持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者(陈苇 29岁),全国出版速度最快的田野考古报告—《泸县宋墓》(周科华 36岁),具有考古和古建个人双资质最年轻的专家(唐飞 38岁)。
近年来我院通过对年轻人的着力培养,使院内的学术气氛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在国内外的学术舞台上日趋活跃。同时我院也正是通过这批年轻人,将院内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传达给国内外同行,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四川考古的最新进展。通过这批年轻学者的精彩表现,我院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国内外同行的面前,使其认识到四川考古的优势所在,并在此基础上与我院在相关领域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年轻人是我院成为国内一流考古所的根基,是我院走向复兴的希望,也是21世纪四川考古的脊梁。
拟稿:刘志岩 | 核稿:冯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