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肖坝崖墓发掘顺利完成
2011-10-26
肖坝崖墓位于乐山市中区青衣乡大田村,崖墓分布密集,共分七个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乐雅高速公路建设,201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乐山市文物局、乐山大佛管理处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对肖坝崖墓之“长友儿山”的崖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长友儿山又称瘪口洞,海拔497—530米,南距大渡河约1公里,东距青衣江约0.5公里。发掘工作至2011年4月中旬结束。共发掘墓葬92座。其中崖墓89座,明代石室墓3座。
南坡崖墓清理后全景
在“长友儿山”的南坡、北坡、东坡均有崖墓分布,此次发掘的崖墓主要分布于“长友儿山”的南坡(60余座)。
所发掘的崖墓主要结构大多一致。一般包括墓道、墓门、享堂、中室、后室。按照的墓室的数量又可分为:单室、双室和三室。以单室墓最多。双室和三室的墓葬均共用一个享堂。最深者达40米。墓室内的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包括棺室、灶、龛、灯台,部分有侧室。一些墓葬的享堂有雕刻,内容包括仿木结构屋顶、神兽、车马等,风化严重。个别墓葬有藻井雕刻。仅M59发现有明确纪年刻字,为“阳嘉四年……”,为东汉中晚期。
M37清理后
除M48外,其余各墓均严重被盗。所出土器物大多为陶器碎片。可辨器形的种类有:陶俑、陶塑动物模型、陶罐、陶壶、陶釜、陶钵、陶碗、陶甑、铁环首刀、五铢钱、货泉、开元通宝等。
从出土器物及纪年刻字来看,此次发掘的崖墓大多为东汉中晚期。
乐山地区崖墓分布众多,且具本地特色,但以前发掘清理数量较少。本次发掘时对乐山地区崖墓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崖墓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对于研究崖墓的布局、结构及年代分期上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有助于研究当地当时的埋葬习俗及文化面貌。
M48随葬器物出土情形
拟稿:金国林 | 核稿:周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