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0年(1953-2023)
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自1953年5月1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成立以来,我院一批又一批勤劳智慧、创新进取的干部职工,历尽艰辛,为四川文物考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我院通过实地调查核实,逐渐摸清了四川文物资源家底,为文物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境)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即基于1950年代我院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境)成果。我院在完成19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境)工作后,承担了《四川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的编撰任务,两书分别于2001年、2010年获得四川省第九次、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2011年我院又主持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境)工作,确认文物点65231处,数量居全国第三。近年来,我院承担了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四川境)、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四川境)、全国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四川境)、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四川境)等国家重大项目,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贡献了四川力量;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完成“成渝古道”考古调查;主持“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2018-2020)”项目,获取拓片24万多张,其中16万张移交给地方文博机构,极大地丰富了我省文物资料的类型和数量。
70年来,我院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完成三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渝昆高铁四川段等国家级大型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及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为国家级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
70年来,我院共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1项、中国考古新发现4项、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项、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5项,田野考古奖3项。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到历史时期考古,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我院主持调查发掘的皮洛遗址、三星堆遗址、城坝遗址、罗家坝遗址、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为构建四川考古学文化序列与时空框架起到标杆作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贡献,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民族自豪感,为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助力。
7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经我院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几十万件,经我院保护修复的文物有数万件,我院为各级文博机构提供了大量馆藏、展陈文物。
70年来,我院主持各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维修设计方案编制、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等各类项目400余项,业务延伸到西藏、广西、山西、陕西等13个省外地区。大足石刻、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和青城山等世界遗产以及古蜀文明遗址、中国白酒老作坊、蜀道、芒康盐井古盐田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遗产,我院都参与或主持了考古或文物保护工作。参与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茶马古道(四川段)、宣汉罗家坝遗址、广汉三星堆等大遗址保护项目。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创立中国第一个考古探险中心,开展金牛道、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考察14次,行程六万多公里。
70年来,我院共主持“考古中国”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市厅级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考古简报1000余篇,出版著作、报告100余部,申请专利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
202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决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2022年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我院工作的高度认可,让我们倍感激励和鼓舞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未来,我院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对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继续为四川文物考古事业、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