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坝遗址考古及保护利用工作
【罗家坝遗址概况】
罗家坝遗址位于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地处渠江二级支流后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2001年,罗家坝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021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发布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罗家坝遗址入选“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22年,“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罗家坝遗址是我院全程深度参与考古及保护利用工作的大遗址之一,我院充分发挥集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职能于一体的优势,实现从考古调查发掘到保护规划编制、博物馆展陈设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一条龙式的业务开展。
● 考古调查发掘
1999年、2003年、2007年、2016年、2019~2022年,我院联合相关单位,先后八次对罗家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5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0余座,灰坑100余座以及房屋基址5座,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
● 保护规划编制
2013年、2016年,我院先后编制完成《宣汉县罗家坝遗址保护规划》《宣汉县罗家坝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 博物馆展陈设计
2023年4月27日,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为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我院不仅在保护规划中明确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选址,还参与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建设,主导了馆内的展陈设计和全面布展,将“西南有巴国”确定为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展陈主题,分为“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个单元。
● 出土文物保护修复
截止2023年12月,我院已完成罗家坝遗址582件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目前展出的400余件文物均由我院完成保护修复后移交。2023年12月,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首批馆藏文物定级揭晓,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馆藏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等9件文物被鉴定为一级文物,简介如下: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直口微敛,下收成子口,弧腹,喇叭形圈足,圈足下端内折。盖和豆上布满了用铅类矿物质错成的图案,包括水陆攻战、宴乐、武舞、狩猎、采桑等。该文物器表纹饰丰富,呈现了古代巴人的重要生产、生活画面,是目前发现青铜豆中纹饰种类最丰富的一件。年代为战国时期,口径17.4厘米,底径10.4厘米,通高20.4厘米。
嵌错狩猎纹铜壶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2号墓,侈口,束颈,弧肩,圆鼓腹,圈足。肩部有两铺首,环上饰有卷云纹 ,壶身均饰有纹饰,主要分布在口下部、颈中部、腹部和圈足上,其中口下部饰有一周卷云纹;颈中部饰有四组垂叶纹,垂叶纹中饰有两背向的兽纹;颈下部饰有两道凹弦纹,两道凹弦纹之间用卷云纹填充;腹部上、下各饰有四组相同纹饰,中间用花卉纹和棱形纹隔开,腹上部铸刻有奔兽、鹿和人组成的狩猎纹图像,下部亦铸刻有奔兽、鹿和人组成的狩猎纹,其中中间一人左手持矛、右手持戈,作追砍奔兽状;圈足上饰一圈间隔的菱形纹。该件铜壶造型精美,是青铜壶类器物中的精品,壶身纹饰真实再现了古代巴地族群的狩猎情景。年代为战国时期,口径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9.7厘米,通高33.5厘米。
巴蜀图语铜印章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25号墓,圆形,桥形钮,阳文。印面由星、月、山等巴蜀符号构成。该件器物保存完好,是目前发现巴蜀印章中符号图案最为丰富的一枚。年代为战国时期,直径3.6厘米,通高0.8厘米。
蟠螭纹铜簠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全器分作上下对称的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和器盖均大口,直沿,斜腹,平底。簠盖口沿四边正中各置有对称兽首形边卡一个。器、盖身两端附竖环耳一个,耳残。盖、身平底的四角附四只对称的蹼形足,足作内凹弧形外撇,在四足之间形成扁桃形空挡。器表装饰繁缛的蟠虺纹。年代为战国时期,口长30.4厘米,宽22.8厘米,通高21.5厘米。
铜带鞘双剑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剑鞘呈袋状,侧附双耳,中以凹槽将其分为两个剑室。双耳饰虎纹,面饰鸟兽纹饰。剑身为狭长条形,无脊,双刃平直,剑茎部有两对称圆穿,近茎处饰蝉纹。年代为战国时期,长25厘米,宽5.6-13.5厘米。
蟠螭纹铜罍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盖呈圆形,平顶,顶中部内凹,中间有四夔龙纹绕成的圆形捉手。罍身为厚方唇,矮直颈,广肩,圆鼓腹,下腹内收,底内凹,矮圈足。肩腹部附有两个对称的兽首耳衔。圆形捉手饰蟠龙纹。肩部及下腹各饰蟠螭纹一周。兽首耳为夔龙,双眉弯曲,两眼圆睁,口鼻突出,显得威猛而自然。年代为战国时期,口径23厘米,底径22厘米,通高35.6厘米。
巴蜀图语铜矛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61号墓,短骹,宽叶,两弓形耳饰于叶下端,骹部两面均铸刻有凤鸟及手心、太阳、花蒂等巴蜀图语装饰。骹部下端饰一周云雷纹。年代为战国时期,通长22.6厘米,叶最宽4厘米。
牧彘铜带钩及饰件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随葬有龟甲的132号墓,为连缀在革带上使用的青铜腰带饰,可能与古代巴人的巫文化有关,腰带饰件上为一个人手持杆赶着一群猪,其中一前一后两头大猪,周围21只小猪,呈行进状,极富有生活气息。年代为战国时期,通长26厘米,宽3.8厘米。
驭车铜带钩及饰件
▼
出土于罗家坝遗址随葬有龟甲的100号墓,可能与古代巴人的巫文化有关,带饰图案为两马拉车造型,车轮平绘,双马俯卧侧立,车厢内站立一人双手持缰,左右缰绳歧出,连接着辔头,在巴文化区域内,极为珍稀。年代为战国时期,通长15.9厘米,宽3.9厘米。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未来,我院将继续按照国家文物局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相关部署和要求,持续深入开展罗家坝等大遗址的考古研究,努力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图文来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所
策划:宋 艺
绘图:曾令玲
编辑:张寒霞、热菲娅
核稿:陈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