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专家研讨会”在广汉成功举办
2025年5月7日,三星堆 — 金沙遗址申遗办考古保护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汉考古整理基地联合召开“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专家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山西大学的多位专家听取了三星堆 — 金沙遗址相关汇报,就“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指出,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在于与中原地区的互动。以玉器为例,中原牙璋传入三星堆 — 金沙遗址后,不仅有仿制中原形制的器物,还出现了新形制的变体。此外,贵州、越南等地发现的牙璋,进一步证实了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交流通道的存在。同时,三星堆城墙中发现的土坯,在中原地区也早有迹可循。
北京大学陈建立教授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铜器的数据分析表明,从铜料来源来看,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高比值放射性铅与中原地区存在同源性;从铜料资源使用角度,三星堆和金沙的铜料与中原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联系紧密;在技术资源层面,三星堆及金沙与中原体系呈现一体化特征;而在制作工艺上,三星堆铜器既保留了与中原、长江中游地区一致的特点,也展现出本土化的独特风格。
南京大学水涛教授对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交流路径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主要存在三条交流线路:其一,西北方向可通过汉水上游连接关中与甘青地区,该通道在马家窑至宝墩文化时期便已形成;其二,向东依托长江实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流;其三,西南方向与川南、云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存在交通往来。此外,他强调在探讨三星堆 — 金沙遗址与中原地区交流时,应明确 “大中原” 概念,避免将中原简单等同于河南地区。
山西大学陈小三教授深入探讨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长江中游及周边区域的交流脉络。他提出,首先,三星堆青铜酒器(尊、罍)的造型可能源于南方,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并非中原传统;其次,汉中城固、洋县青铜器与三星堆早期铜器关联密切,形成了汉中 — 关中 — 商文化中心的传播路径;此外,三星堆象牙及象牙雕刻与竹瓦街遗址出土器物等多方面证据,共同印证了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存在多条线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研究员认为,四川盆地作为独立的文化区域,既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又与外部保持着多元互动。四川盆地的城址建筑方位、陶器群都彰显出其独特性。同时,三星堆遗址的中原式青铜尊的形态、装饰与长江中游地区联系密切,且相同陶器群在汉中地区也有发现。种种证据表明,三星堆 — 金沙遗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存在长江中游与汉中两条重要途径。
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李水城着重强调,应重视三星堆 — 金沙遗址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及传播路径。他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陶瓦或许能为西北通道的存在提供线索。在文化传播方面,西北洮河流域可能是关键纽带,其直接连接四川平原与西北地区,相较汉中路线更为直接。
最后,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够多举办此类学术研讨活动,持续深化对三星堆 — 金沙遗址对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为三星堆 — 金沙遗址申遗及后续学术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
图文来源: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
撰稿:田雅静、乔钢
核稿:冉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