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八期)| 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启动仪式 暨第一讲顺利举办
3月19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社会科学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启动仪式暨第一讲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馆顺利召开。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迎晓,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彭斌,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党总支书记向天华,四川社会科学馆馆长秦进伟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活动。本次讲坛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主持。
在讲坛启动仪式上,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发表了致辞。他首先对讲坛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考古文博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谢。他强调学术交流是科研创新的源泉,多方协作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最后,唐飞局长寄语青年科研工作者,希望他们充分利用讲坛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为四川考古文博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预祝讲坛取得圆满成功。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迎晓在讲话中强调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化合作的务实之举,为四川文博界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主办单位的社会担当和文化担当。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与省考古院、省博物院、省社科馆共同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文化繁荣发展。
四川社会科学馆馆长秦进伟表示四川社会科学馆作为全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场馆,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持续开放协作,为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提供好阵地保障和各项服务,助力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在致辞中强调四川博物院长期聚焦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与展示工作,在与省社科联、省考古院深度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科研产出稳步提升。同时她呼吁青年学者坚定使命担当,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文博事业,勤学创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彭斌在讲话中指出,省社科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致力于推动我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积极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他指出,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建设成为思想碰撞的沃土、学术创新的源泉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在热烈的掌声中,彭斌副书记宣布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正式启动,并勉励青年学者在此平台上崭露头角,为推动全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一讲的主讲人,省考古院博士后刘百舸博士以“铸器者言:从先秦青铜器装饰演变看工匠群体的权力建构”为题,以先秦青铜器装饰风格演变为线索,首先讨论了商代青铜器装饰的功能、效果、礼制相关问题。他以“器以藏礼”作为切入点,从青铜器的权属、功能、使用场景,青铜器本体的客观属性(材料、体积、重量、装饰的复杂程度),青铜器的视觉效果三方面解读其中的礼制内涵,并着重介绍了三星堆彩绘青铜器。他详细阐释了西周与商代晚期青铜器装饰理念上的变化,认为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兴起,纹饰功能弱化,形成了“留白”式的新审美,简化的纹饰设计固化成了新风格。最后,刘百舸博士提出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周王室垄断青铜资源、集中掌控青铜器生产的模式被打破,工匠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青铜器装饰工艺也呈现出崭新面貌。他认为在这一时期,工匠逐渐形成了一个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他们在有限的自由里发挥创造性,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工艺品牌,形成不同地域的派系风格。
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汇聚考古文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促进研究成果分享与学术创新。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为青年学者提供持续性的对话机会,进一步加强我省青年科研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讲坛将紧密结合四川丰富的考古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入阐释考古学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助力四川文博青年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进步,为我省文博科研注入持续动力。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