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16期)| 水下深藏6万年!资阳濛溪河遗址改写东亚古人类认知
2025年8月2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思文名家讲坛・考古四川系列专题讲座”首期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开讲。我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郑喆轩以《水下深藏6万年: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题,向公众系统阐释了这一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大成果,揭示了其对东亚古人类演化研究的突破性意义。
▲ 讲座现场
▲ 讲座现场
濛溪河遗址填补了东亚现代人关键演化阶段空白。遗址位于四川资阳,是距今约6-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核心价值在于填补了东亚地区距今10万至3万年间的考古空白。此前学界基于“末次冰期瓶颈”理论,认为该时期东亚古人类因环境剧变近乎灭绝,但濛溪河遗址群(已确认86处遗址点)的大范围分布,证明本地古人类不仅持续生存,且展现出高度适应性。
▲ 郑所长向公众阐释濛溪河遗址出土的丰富动物遗骸
濛溪河遗址是水下埋藏保存的“旧石器百科全书”。遗址因长期处于水下埋藏环境,形成特殊“湿封存”状态,使通常难以保存的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留存。目前已发现:超5万份植物遗存,包括烘烤过的花椒(世界最早利用证据)、核桃(早于文献记载数万年)、坚果及药用植物接骨草等,实证古人类广谱植物利用能力;丰富动物遗骸,含犀、鹿、熊、象及水生生物鳖、鱼等,其中狩猎熊、象等大型猛兽及捕鸟行为系国内同期最早证据之一,反映高超生存策略;立体的工具系统,除石器外,更发现骨器与罕见木器(全球同期仅6处),体现灵活的资源开发能力。
濛溪河遗址揭示古人类复杂行为与认知。遗址出土遗物颠覆对东亚古人类“认知滞后”的固有认知。包括早期艺术象征:发现系统性的早期刻划痕迹。系统性用火:大量炭化遗存显示频繁的用火行为。技术多样性:本土石制品技术传统(石核直接打制)与西方“石叶技术”路径迥异,佐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濛溪河遗址提供了现代人起源研究的东亚新视角。其文化内涵表明,东亚古人类在关键演化阶段不仅存活,且具备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人群相当的技术复杂性与认知水平。
▲ 热烈讨论与交流
濛溪河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挑战与未来展望。遗址发掘面临水文环境侵扰与有机质文物现场保护等难题。目前团队正联合国内外专家联合攻关,并计划建设遗址展示系统,推动成果公众共享。作为四川旧石器考古“黄金三角”(皮洛、桃花河、濛溪河)的重要支点,该遗址将持续深化对百万年四川人类史、东亚现代人起源等重大课题的认知。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