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石窟寺保护材料研究新进展”学术沙龙
2025年9月19日,由我院与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 "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系列学术沙龙第一期" 成功举办。这场聚焦 "石窟寺保护材料研究新进展" 的学术沙龙,汇聚了学界精英与一线实践者,通过四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分享,勾勒出中国石窟寺保护材料创新的前沿图景。
主持人刘建成在开场环节,详细介绍了系列沙龙的策划背景与举办意义。近年来,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工作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重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加挂“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后,进一步创建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为全省石窟保护传承工作筑牢科研基础。系列沙龙活动旨在聚焦石窟寺保护领域的重点、难点与前沿问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保护工作者开展深度报告与对话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互通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火花,最终凝聚行业共识、启迪保护思路,共同推动四川省乃至全国石窟寺保护与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建成
本期沙龙聚焦石窟寺保护材料的前沿研究,特邀四位专家分享最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赵志军副研究员,以“微生物诱导钙化加固文物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作报告。其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诱导钙化加固技术取得新突破,该技术借助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文物内部生成碳酸钙结晶,可实现纳米级孔隙的有效填充。研究数据表明,通过调控菌液浓度与钙化液配方,该技术能对不同岩性的石窟文物开展定制化加固;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其可显著提升石窟样品强度,具备从实验室走向现场应用的巨大潜力。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赵志军(线上汇报)
上海大学纪士东研究员课题组霍振博士,汇报团队在高活性 β- 硅酸二钙(β-C₂S)材料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突破。团队通过精准控制原料成分与煅烧工艺,成功实现材料的高活性特性与吨级量产,且材料强度远优于常规研究水平。该材料成分纯粹,与砂岩文物兼容性良好;同时,团队通过复配骨料、添加偏高岭土,大幅改善材料的体积稳定性与耐酸耐盐性。在大足石刻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材料作为灌浆材料时,与砂岩本体粘结效果良好,性能完全满足保护工程需求。目前,团队正进一步研发纳米化材料,计划用于石窟表面渗透加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上海大学纪士东研究员课题组博士 霍振
同济大学博士后伍洋,以“天然水硬性石灰在石窟寺保护中应用”为题,系统阐述天然水硬性石灰在石窟寺保护中的应用实践。团队通过对比分析欧洲标准体系下的材料分类,开展材料设计、性能测试、现场应用全流程研究,并在花山岩画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中,验证了该材料在透气性、强度匹配性、化学兼容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应用层面,伍洋强调需建立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养护的标准化工艺,并提出“按需设计”理念 —— 即针对文物不同部位的功能需求,定制材料性能,形成“牺牲性保护层。最后,他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呼吁深入探索天然水硬性石灰(NHL)碳化机理、推进材料国产化以降低应用成本、拓展高性能调合石灰的应用场景,并对已实施近二十年的相关保护项目开展长期效能再评估。
▲ 同济大学博士后 伍洋
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工程师乔榛,以“四川典型砂岩石窟浅表部开裂加固材料试验研究”为题,结合乐山大佛保护工程实践,分享对传统捶灰材料的科学化研究成果。团队通过走访资深工匠、开展实验分析,明确传统捶灰材料的经典配比;针对传统材料早期强度低、体积稳定性不足的缺陷,创新性引入偏高岭土增强与纳米纤维增韧技术 —— 偏高岭土在碱性环境下,可与传统保护材料中的石灰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使材料微观结构更密实完整,进而提升早期强度与体积稳定性;纳米纤维则能进一步优化材料的体积稳定性与机械性能。系统的耐久性试验证实,改良后的捶灰材料性能优于传统材料,为大型露天砂岩石窟保护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 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工程师 乔榛
在为期半天的活动中,与会专家围绕上述四种保护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长期耐久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四川博物院谢振斌研究馆员、成都理工大学叶长文教授与李之军副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何逵高级工程师作为与谈嘉宾,从材料研发逻辑、现场应用适配性、后期评估监测方法等角度,与报告嘉宾展开热烈对话。此外,四川博物院、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元石窟研究所、巴中石窟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 现场讨论
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振斌研究馆员在总结环节,充分肯定本次沙龙的学术价值,强调文物保护材料研究需始终立足实际工程问题,倡导行业内加强开放共享,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应用于保护一线。
▲ 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振斌研究馆员
本次沙龙作为系列学术活动的开篇,成功搭建起石窟寺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专业交流平台。未来,系列活动将持续聚焦石窟寺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不同主题开展深度探讨;同时计划将沙龙活动转移至乐山、巴中、广元、安岳等石窟寺保护第一线,结合具体保护案例开展“现场会诊”,推动学术讨论与保护实践更紧密融合。通过深度对话凝聚行业共识,切实汇聚各方智慧攻克技术难关,为构建坚实的“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提供核心科技支撑,助力四川省石窟寺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院石窟寺保护工程研究所
撰稿:邹红宇
核稿:刘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