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夷考古
近十年来,西南夷区域的基本建设考古不断取得重大新发现、研究成果不断获得新突破,成果斐然。尤以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文物考古发掘、成昆铁路复线工程先秦遗址群考古发掘等项目成果最为突出,大大丰富了西南夷各时期的考古资料,民族考古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序列初步建成。这些基础性材料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西南夷考古专题研究条件成熟,深入开展工作的必要性迫在眉睫。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了西南夷考古研究中心,近两年持续开展区域专项调查与发掘,并在调查与发掘成果的基础上设置相关课题持续深入的开展研究工作,使得西南夷考古专题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第一、基本建设考古调查与发掘面积创新高,新发现不断出现,成果重大。
十年间,为成昆铁路复线工程建设、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面积达25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同时也取得了非常重要考古成果,清理新石器、商周、秦汉、元明清个时期遗迹近6000个,出土陶、铜、铁等各类小件器物及标本6万余件。大大丰富了金沙江中下游先秦时期的考古资料,为探索邛人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战国秦汉时期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探索邛人、笮人等西南夷人群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及性质、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第二、抢救性、主动性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研究不断深入,民族考古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序列初步建成。
近十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持续不断在在城河流域、盐源盆地、大渡河流域、川西高原、岷江上游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会理市东咀遗址发现大量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建筑,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探索横断山东南区域古代建筑形式的演变、聚落遗址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材料、为深入探索横断山区域早期人群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的支撑性材料。汉源县桃坪遗址发掘了商周至东汉时期墓葬350余座和祭祀坑、房址等重要遗迹,发现铜、铁、陶、漆等各类质地器物 逾3000件。为研究大渡河流域的早期墓葬形制、考古学文化内涵及民族交流史增添的重要考古材料;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区域的汉源谷地蜀文化的南进扩张、青铜时代的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以及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化文明局面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盐源老龙头墓地的发掘呈现了盐源青铜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同时老龙头墓地清理发掘墓葬1000多座,出土大量青铜器及陶器,有力实证了盐源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理节点,这对研究探索古筰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及性质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川西高原先秦至秦汉时期考古调查主要集中在甘孜州丹巴县、巴塘县、白玉县、康定市等境内部分区域,发现先秦至秦汉时期遗址、墓葬等文物点60余处,采集石器、陶器等各类标本400余件,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特别是新发现了巴塘县锐哇村石棺墓群、白玉县伍仲村遗址两处大型石棺墓群,对研究川西高原石棺葬文化提供新的考古资料。同时对罕额依遗址进行了复查,进一步确认了遗址分布范围,为下一步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岷江上游流域先后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遗址有姜维城、营盘山遗址及石棺墓地等。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这些遗址或墓地与古羌人有关,对研究古羌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及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第三、秦汉城址及墓葬考古有序开展并取得了重要发现。
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先后对武阳城遗址、梓潼县西坝遗址、严道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其中确认了武阳城遗址城址面积约23万平方米,还发现残存2公里的城墙以及城门、道路等设施。确定遗址在西汉时期为县城,东汉中期至南齐时期为犍为郡郡治所在地。武阳城址保存完好,城内外的布局结构清晰,是四川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汉晋城址之一。梓潼县西坝遗址为一处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长约1000米,分布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的城址,还在遗址东北部发现一片陶窑作坊区。严道古城为主城及子城分布的格局,基本弄清了严道城址的分布范围。
墓葬考古方面主要是对大坟包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600余座,确认该墓地为武阳城遗址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为研究武阳城遗址的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曾家沟墓地、高山庙墓地等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基本确认了墓地内墓葬分布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的考古发掘,清理延续跨度两千多年的6000余座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串起了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起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第四、线路考古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为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南亚廊道(四川境)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文物点,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五、手工业考古方面工作开展较多,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川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团队先后在邛崃、蒲江、汉源、会理等地开展了冶金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重要遗址并采集了一批重要实物,对研究秦汉时期西南夷的手工业交流提供了实物材料及技术研究支撑。
第六、西南夷考古专题研究不断深入,区域性考古基地建设、多学科综合研究及重大课题的研究持续推进。
会理工作站建设完成了用地拆迁和概念性设计、用地围墙深化设计、用地建设委托协议等具体工作。区域考古研究中心和区域文物保护中心建设实质向前推进。创新考古研究合作机制,与国内相关专业机构、大学密切合作的考古科研合作模式成果实现。与西北大学合作的人类骨骼研究、与山东大学合作的植物考古研究、与复旦大学合作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论文纷纷发表或完成。加强与周边考古科研机构合作、协作,共同推进重大考古项目和重大学术研究初显成效。与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市考古研究机构共同申报的“考古中国—西南夷考古”重大学术课题完成最终稿的设计编写。(刘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