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子洞遗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新安乡马鞍村,处于城河西岸二级阶地,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猴子洞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为6400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主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
● 遗址文化堆积层共可分9层,其中5~9层为早期文化层。发掘共清理遗迹527个,其中墓葬357座、房址33座、灰坑126个、灰沟7条、野外灶4个。 发现墓葬绝大多数为长方形竖穴石棺葬,随葬陶器以1~2个陶罐最为常见,同时随葬蚌饰、海贝或石䃚的现象较为常见。墓葬分布较为常见以6~10座墓向一致、排列紧凑的组团式布局,显示遗址先民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态已经较为成熟。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发现有部分合葬墓,人骨保存较好,发现有割肢葬和普遍的拔牙习俗。房址形制包括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建筑两种类别。半地穴式建筑内填土和周边常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和草拌泥红烧土块。
● 出土陶器、石器等器物小件1650余件(组)。陶器总体以夹砂褐色系陶为主、次之灰黑陶、红陶极少;器物以各类平底罐为主,不见圈足器和圜底器;另有壶、钵、瓮、缸等可辨器类。流行在器物上腹、颈、口部饰纹饰。早期以各种绳纹、附加堆纹的锯齿花边口沿罐、折沿罐为主;晚期纹饰丰富,流行花边口沿,以表现各种图案的刻划纹、戳印纹为主,另有绳纹、篦点纹、弦纹、磨光陶等。石器发现数量巨大,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形有斧、锛、凿、刀、杵臼、锥、镞、纺轮等。
● 遗址早期遗存年代最早可至距今约5000~4800年,是金沙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早期中心聚落遗址。发掘为全面研究石棺葬人群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为研究石棺葬的起源与发展、城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形成和青藏高原东麓区域早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刘化石)
会理猴子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中部)航拍 ▼
会理猴子洞遗址出土石锛组合 ▼
会理猴子洞遗址出土石斧组合 ▼
会理猴子洞遗址出土骨珠 ▼
会理猴子洞遗址出土陶器(一) ▼
会理猴子洞遗址出土陶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