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咀遗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城南街道南阁村,地处麻龙河和城河交汇处一级台地之上。海拔1719±12米。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2200平方米。地层可分10层,其中第⑧层为青铜时代文化层,⑨~⑩层为新石器晚期文化层。共清理先秦时期遗迹326座,出土遗物2980余件(袋)。
● 此次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晚期房址79座,房址形制主要有地面式建筑与半地穴式,多开口于第⑨层下,平面多呈方形、圆形、椭圆形,形制较为规整,时代大体相当。灰坑平面形状多见圆形、长方形、椭圆形等,大部分开口于第⑨层下。大量密集建筑群体的发现确认了东咀遗址为金沙江中下游区域大型聚落的中心遗址地位,同一层位房址间的打破关系显示了区域建筑由半地穴式建筑向地面建筑演变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该区域短时期内生产方式或生活人群、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
● 从陶器特征及组合出发,大体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距今约4500—3800年;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年代不晚于春秋中晚期。陶器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了与川西北地区、安宁河流域、滇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文化因素相对较为复杂。
● 出土大量的石器及石制品剥片,说明石制品加工是当时的生产活动之一。房址及地层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粟黍、水稻、栎果等炭化种子,另有石镞、石球等遗物伴出,反映了该区域生业方式中种植农业与采集狩猎均占一定地位。
● 遗址内大量出现的房址、灰坑、植物遗存,对川南滇东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序列的建构、聚落的分布、生业模式、等级划分,以及金沙江中游地区各小区域间的文化面貌差异等学术课题的推进极具重要意义。该遗址的发掘突显了该区域早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历史现实,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考古学材料。(刘化石 李泱泱)
会理东咀遗址俯拍图 ▼
会理东咀遗址F44-半地穴式房址 ▼
会理东咀遗址M1-石棺葬 ▼
会理东咀遗址H42-圆形灰坑 ▼
会理东咀遗址F7-地面式建筑房址 ▼
会理东咀遗址出土石刀 ▼
会理东咀遗址出土石制品 ▼
会理东咀遗址出土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