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研究所
我院自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工作,1999年在原“文物保护技术队”基础上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22年更名为“文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文保所”),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主要业务部门之一。
文保所主要负责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与信息提取、出土文物多学科研究、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承担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及壁画(彩绘)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方案设计,以及基本建设中的文物影响评估与保护;开展文物保护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文物保护科研项目与文物保护技术咨询服务,为地、市、县的文物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石质文物、金属文物、陶瓷器、漆木器保护修复与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文保所紧密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广汉三星堆、渠县城坝、宣汉罗家坝、稻城皮洛等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工作和多学科研究工作;保护修复出土及馆藏文物6000余件。特别是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新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集成与创新研发了考古发掘舱、多功能考古发掘系统、应急保护平台、空气智慧调控系统、文物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与智慧云台等系列创新与集成成果。实现了考古信息提取最大化,确保出土文物科学、有效保护,构建了预防性保护与应急保护为一体的考古现场保护体系。为我国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文保所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引下,持续开展石窟寺石刻、土遗址、壁画保护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乐山大佛、安岳石窟、三星堆遗址城墙、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等16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实施以及文物保护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省社科规划、省文物局等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编制地方标准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二等奖2项,获得第二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2012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项目管理)、第七届全国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奖、6项省文旅厅工作创新奖。
建有化学分析、分析检测、材料性能、环境模拟、应急保护、实验样品、石质文物、青铜器、陶瓷器、有机质等保护研究实验室与修复室共计2000余平方米。配备有“文物移动医院”、扫描电镜-能谱联用仪、离子色谱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激光粒度仪、X光探伤机、便携X-射线荧光分析仪、Drilling Resistance钻入阻力实验机、激光清洗机、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偏光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材料力学试验机、紫外老化实验箱、可编程冻融实验箱、盐雾腐蚀实验箱等文物保护分析和研究设备,总价值约1800万元。
分析研究实验室 ▼
红外光谱仪 ▼
离子色谱仪 ▼
三星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馆 ▼
扫描电镜能谱 ▼
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