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七期)| 我院顺利召开2024年度博士后工作总结会
2025年2月11日,我院召开2024年度博士后工作总结会。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刘禄山、谢振斌、刘志岩,在站博士后刘百舸、李凯、马赤婴、彭思宇、杨凤武、郑逸轩以及博士后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全院博士、在读博士参加会议。会议由刘志岩副院长主持。
会上,科研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建春首先介绍了我院博士后工作的总体开展情况,梳理了设站以来博士后在各类基金、课题、项目上获得的资助情况,总结了工作站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随后,我院在站博士后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就科研进展、成果收获、承担工作及未来计划等方面进了详细汇报。
刘百舸以《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综合研究》为题进行工作汇报,并表示,2025年他将深度参与三星堆多学科研究。
▲ 刘百舸作汇报
李凯专注于陶瓷考古与历史时期城市考古领域,积极投身于四川陶瓷研究体系的构建工作。他围绕承担的基建考古工作、科研课题以及专项调查进行了工作汇报,并提出2025年度工作计划:探索四川唐代瓷业生产体系,梳理技术传承路线,结合蜀道考古、唐宋城市考古,探究窑业布局与唐代四川社会经济的联系。
▲ 李凯作汇报
马赤婴以《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细石器遗存研究》为汇报主题,深入阐释了四川盆地细石器研究的独特价值。他计划组建一支专业的石器考古科研团队,以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推动四川盆地石器研究迈向新高度。
▲ 马赤婴作汇报
彭思宇专注于晚期巴蜀研究领域。她期望未来能突破传统考古方法的局限,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科研团队,利用前沿的科技考古手段,为巴蜀文化及人群研究开辟新路径。
▲ 彭思宇作汇报
杨凤武围绕宋明墓地考古、基建考古等工作进行了汇报。2024年,他承担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四川内江松柏寨遗址调查及研究》圆满结项,成果获评优秀。2025年,他将继续深耕田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科研促进田野技能提高,同时,重点推进发掘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为考古工作注入新活力。
▲ 杨凤武作汇报
郑逸轩的研究领域为石窟保护,入站以来,他投身于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龛”“水月观音龛”现场勘察工作,并进行彩绘贴金样品实验室分析检测。科研工作方面,他主持的四川省文物局文博科研课题《四川石窟寺石刻贴金工艺调查与科学分析研究》获批立项。谈及2025年的工作计划,他表示将依托课题项目、博士后报告及部门任务,助力四川石窟保护工作。
▲ 郑逸轩作汇报
随后,刘志岩副院长对博士后们提出了三点期望:其一,着重强调材料是考古科研工作的根基,期望博士后们能够充分挖掘和运用田野材料,夯实科研成果的基础,为学术研究筑牢坚实根基;其二,提醒博士后们科学合理地规划科研课题研究的时间节点,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推进科研工作,确保每一项研究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三,鼓励博士后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直面科研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将每一次的失败都视作成长的宝贵机遇,把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科研的征程中持续砥砺前行。
最后,唐飞局长向博士后们送上了寄语。他指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各位研究人员搭建了优质的发展平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鼓励大家牢牢把握这些契机,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开展创新性研究。唐飞局长着重强调了实验研究与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支持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他还特别提到,无论是深入田野开展实地考察,还是专注于书斋中的科研探索,团队协作始终是推动考古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力量,倡导大家在工作中尊重前辈、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展望未来,他希望博士后们能够抓住四川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我院建设一流考古科研院所的整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携手共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次会议全面展示了我院博士后在 2024 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为我院未来科研发展规划了方向。接下来,这些博士后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主动搭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全力助推四川考古事业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阔的方向不断迈进。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