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2讲纪要|宋代瓷窑官与瓷业管理制度浅谈
4月16日上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社会科学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2讲在四川博物院研学中心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期主讲人是我院博士后李凯,做了题为《宋代瓷窑官与瓷业管理制度浅谈》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主持。来自多家单位的同行、学者、学生等40余人线下聆听了讲座。
▲ 会议现场
李凯博士的讲座题目为《宋代瓷窑官与瓷业管理制度浅谈》,他从考古、文献与制度史视角,围绕“考古与史料所见宋代瓷窑官”“瓷窑官的基本属性”“瓷窑官与宋代瓷业管理制度”三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宋代瓷窑官的职能演变及其背后的瓷业管理体系。
▲ 主讲人李凯
在考古与史料所见宋代瓷窑官部分,李凯博士提到了唐代和五代时期的瓷窑官,如定窑、越窑的官员设置,并引用了多块碑文和文献记载。说明了宋代瓷窑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晚唐的藩镇管理,到南宋晚期逐渐没落。
关于瓷窑官的基本属性,李凯博士则从职官、差遣、隶属关系和职责工作等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提到宋代瓷窑官由早期的武官逐渐转为文官,级别不断提高,反映了宋代制瓷业的繁荣,也反映了中央对瓷业管理的加强。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后,瓷窑官的设置更加专业化,如景德镇瓷窑博易务的设立。
关于宋代瓷业管理制度的特点,指出其作为防弊之政,成功将瓷业纳入中央监管,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瓷窑官依靠专业技术深度介入生产,也促进了技术标准化。但随着南宋财政恶化,管理逐渐混乱,反而阻碍了瓷业发展。
讲座最后,李凯博士分享了他对古代陶瓷的一些思考,他强调需结合考古实物(如窑址、铭文瓷器)与文献,多维解析瓷业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宋代瓷窑官制度不仅是手工业管理的缩影,更反映了中央集权强化与地方实践的博弈,为理解宋瓷辉煌提供了制度视角。
▲ 会议现场
李凯博士的演讲内容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这也正符合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设立的初衷——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窗口,更是连接学术交流、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桥梁,以此推动我省文博考古事业持续发展。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