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报(第21期)| 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八讲“买地券与明代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5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社会科学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四川考古文博青年学术讲坛·第八讲在四川博物院研学中心一楼会议室顺利举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凤武博士作《买地券与明代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专题讲座,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主持了本次讲座。讲座吸引了众多文博界学者及文化爱好者参与,反响热烈。
▲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主持讲座
买地券作为一种墓葬中设置的虚构契约,俗称“冥界房产证”,自东汉延续至清代,是研究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尽管明代买地券长期被学界视为完全虚拟的“格套文本”而缺乏深入研究,杨博士通过系统收集与分析全国近750方明代买地券,首次系统揭示了其在形制、地域分布、出土情境及文化内涵方面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研究发现,明代买地券在形制上具有多样性,包括正方形、抹角方形、带盖式、竖长方形等多种类型,刻写方式亦富于变化,如正书、反书、旋书等,体现出地域性工艺与信仰的融合。在墓葬中,买地券多置于墓室后壁或后龛,处于视觉中心位置,凸显其与墓主人的紧密关联。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凤武博士作专题讲座
杨博士特别强调,明代买地券已超越单纯的契约功能,成为承载风水观念、生死哲学与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券文中常加入大量风水术语及八卦、河图、洛书等图像符号,反映出明代社会对堪舆风水的高度热情。时人相信,通过择吉地、立契约,可助亡者在冥界安居,并为生者带来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的福报。
此外,买地券中还可见道教符咒、佛教元素及各地民间神灵,显示出明代宗教世俗化与信仰多元化的趋势。买地券虽源于道教仪式,但其使用者涵盖僧侣、道士、官员及平民,成为跨越宗教与阶层的精神文化现象。
讲座最后,杨凤武博士总结道,明代买地券虽形式固定,却深刻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死观、契约精神与风水信仰,是观察明代世俗文化与社会心态的重要窗口。其研究不仅填补了明代买地券系统研究的空白,也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提供了新视角。
内容来源:院科研管理办公室
核稿:刘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