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境内不仅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14个为世居少数民族,同时还拥有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和夷夏观思想的形成,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就成为了历代王朝政府的难题。相较于汉、唐时期松散的羁縻制度,宋、元以后实施的土司制度则实现了边疆政策的制度化管理,真正将土司纳入了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而明代则是土司制度最为兴盛的时期。
明代的四川地区,土司数量多,分布广,中间还不断有裁撤与增加,据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材料,四川境内设有军民府六、安抚司一、宣抚司一、宣慰司三、招讨司三、长官司三十、卫一、府四、州十九、县三,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土司遗产。
平武王氏土司作为龙州土司中出现最早、消失最晚的土司家族,他们不仅历经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还经历了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等四川地方政权,同时还与周洪谟、杨慎等四川历史名人有交集,在四川土司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1974年3月,平武县古城乡小坪山农民在整治土地时发现了王玺夫妇合葬墓,同年4~5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队(现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绵阳市及平武县文物部门共同抢救性发掘了5座墓葬,1979年1月又对王鉴夫妇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器物396件,器类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等,器形涉及首饰、配饰、盘、瓶、罐等生活用品和压胜钱、镇墓铜镜、买地券、棺钉、棺环、门环等丧葬用品。除了随葬品多样、精美外,这批墓葬的墓内装饰同样引人入胜,其中以王玺夫妇墓和王祥夫妇墓的墓内雕刻最为丰富,部分题材继承了四川地区南宋石室墓的传统,同时又出现了明代典型纹样,在宋明墓葬石刻艺术中体现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
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三家单位共同对王玺家族墓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和深入研究,并精心挑选部分珍贵文物图片汇编成书。本次线上展依托本书,对王玺家族墓出土文物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呈现,以期更多的观众和专家学者能关注、了解这份珍贵的明代四川土司遗产。